認識澎湖


認識澎湖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事實上澎湖是由100個島嶼組成
  • 澎湖群島就像一群散落在海上的翡翠,密布在台灣和金門之間。從空中鳥瞰,一片泱泱碧海之中,翠綠色的島嶼星羅密布,沒在水中的泱水礁台把部分島嶼連成一氣,村莊和聚落屋舍儼然,草原又覆蓋了大部分的土地。澎湖群島又稱澎湖列島,行政區劃為台灣省澎湖縣,位置是在台灣本島的西方海面,地處台灣海峽的中流,為台灣對大陸警戒的門衛,也是中國東海與南海的天然的界限。依據史書記載,澎湖群島是由64個大小島嶼組成,但最近有人實地考察證明,史書上遺漏了三十六個島嶼,這些未列入史書中的小島,有些早就被澎湖當地人取了名字,有些卻還是無名嶼,但無論如何,澎湖群島事實上是由100個島嶼組成的。以戰略歷史的角度來看,澎湖為控制台灣海峽防衛臺灣本島的要塞,如當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就以澎湖作為基地。澎湖景色幽雅,風光明媚為度假的好地方,有台灣的夏威夷著稱。
  • 澎湖與台灣本島最短距離約24海浬,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對,最短距離約75海浬。群島本身星羅棋布,遠近錯雜,極東是查母嶼,極西是花嶼,極南是七美嶼,極北則是目斗嶼,北回歸線剛好經過中部的虎井嶼。群島中最大的當數澎湖本島,它與北端的白沙島、西端的西嶼環抱在一起,中間是澎湖灣,形成內海,因此儘管港外波濤洶湧,港內卻波平浪靜,澎湖舊名又叫平湖,便由此而來。全縣面積約127 平方公里,南北長60公里,東西寬約40公里。
  • 澎湖群島原是一個大規模的玄武岩方山,有廣大的珊瑚礁及砂礫堆積其上,頂面平坦,四周則是陡峭的崖壁。這一塊方山孤立海中,經過長期的侵蝕,地床逐漸降低;以後因基盤沈降,逐裂為許多離散的群島,也就是今日的澎湖群島。這個經過沈降後的群島,在地形景觀上有三大特色,即平均高度低、海岸線複雜、地勢傾斜南高北低。它的平均高度是海拔30公尺,即使臨海的斷崖,最高也不會超出70公尺,由遠方海上遠眺,頂面十分平坦,宛如傾覆的盤子;海岸線則十分狹長,單位面積的海岸線的長度約台灣本島海線岸的120倍。在長達320公里的海岸線中,由於海岸凹凸異常,故呈現錯綜複雜的景觀。澎湖雖然與台灣一衣帶水,東西遙時,但是它的地面景觀和台灣本島卻有極大的不同,最大的原因在於它的雨量稀少、風力強大兩個要 。
  • 澎湖是台灣雨量最少的地方。冬季雨量佔全年20%,夏季雨量則佔80%。地形雨和雷雨很少,夏季颱風盛行,但颱風雨抵達台灣山脈後,降於東部山麓,能到達澎湖的颱風雨很少。〞風島〞早為澎湖的代名詞,因為它位於東西季風標準區域內,除了6~8月是南風名,其餘各月多為東北風,尤其是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間,每隔3天就刮一次風,最大風速可達每秒20公尺以上,相當於中度颱風的風力。這種挾帶海水的狂風,稱為〞鹹雨〞或〞火燒風〞,一進入這種風季,一夜之間新綠就會變為焦黃。鹹雨一過,除了草木枯焦外,鹽分滲入土地,使地質磽 ,作物也難以生長。這時節如果來到澎湖,但見四野黃橙橙、灰禿禿的一片,青的樹木及作物都躲在簾幕牆或蜂巢牆內,蔚成一大奇觀。一般而言,澎湖氣海適中,既無酷暑,冬季也不至嚴寒。蒸發量方面,由於此地風大,灌溉水份及表面土壤很快被風吹去,地力更形貧瘠與乾燥,正是阻礙澎湖農業發展的另一主要因 。
澎湖小檔案
  • 澎湖的人文資產在生態環境、漢人文化與歷史因素交互影響下形成特殊的面貌。澎湖的宗教活動極為頻繁,在九十七個村里中,廣佈大小寺廟165餘座;聚落中用以鎮邪除煞的五營、石敢當、山海鎮等避邪之物星羅棋佈隨處可見。同時,年代久遠之寺廟如天后宮、武聖廟、城隍廟、觀音亭、保安宮,清代澎湖商人團體的會館如水仙宮、銅山宮、提標館等,更是歷史保存價值的重要據點。
  • 根據考古學家研究發現:早在五千年前到四千年前左右,澎湖本島和其他小島上,至少存在「粗繩紋陶文化」、「細繩紋陶文化」、「素面紅灰陶文化」等幾個文化,證實文化遺產之淵源,同時也說明本地與台灣西南海岸所發現的史前文化有密切關係。
  • 澎湖各島嶼地形都很相似,地面甚平坦,呈南高北低分佈,最高處僅達海拔七十九公尺,平均高度十餘公尺。地質狀況分佈情形可以分為由凝灰質集塊岩、沈積岩玄武岩而成的澎湖火山群島,和由玢岩或石英玢岩組合而成的花嶼火山島。
  • 一般海崖逼近海岸,由於玄武岩岩漿冷凝收縮破裂產生之柱狀節理,造成特殊的地形地質景觀,最具特色的是桶盤嶼、望安島、虎井嶼等地,其中虎井嶼由於玄武岩莊嚴壯觀,宛若一座寂靜的古城,於是有"虎井沉城"之稱。此外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及經濟部亦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澎湖縣鉤錠嶼、雞善嶼、小白沙嶼為玄武岩自然保留區,以進一步保護玄武岩地景。
  • 海洋一直是個充滿幻想的世界,不僅多采多姿,更蘊藏著耐人尋味的神祕色彩。如果您來澎湖,澎湖的海洋絕對會讓你流連忘返,由於澎湖未受現代化工業汙染,海洋、沙灘、與天空純淨清澈,是難得一見的淨土,對於生活環境極為挑剃的生物,如綠蠵龜台灣已不復存在,但澎湖仍有其蹤跡。
  • 來澎湖的您可以到馬公魚市場巡禮、造訪水產試驗所澎湖分所、海釣、浮潛、玻璃底船遊海洋、觀賞海豚洄游等。
  • 澎湖的海洋生物,就目前所知,魚類至少有700 餘種,其中硬骨魚類中鱸形目佔了大多數,軟骨魚類較少;珊瑚類主要分佈在沿海淺水域,種類眾多;此外尚有棘皮動物,如海膽、海參、海星、海百合、以及陽燧足等海洋動物。
澎湖歷史
  • 澎湖開發極早,由史籍考據,約於隋唐之時,即有人據居。相傳,隋大業6 年,隋煬帝曾派虎賁中郎將陳稜經略澎湖。至唐中葉憲宗時,進士施肩吾率領家族遷居澎湖。 澎湖正式納入中國版圖,是在南宋孝宗乾道七年,當時泉州軍民紛紛度海屯戍。至於正式的設官治理,則始於元世祖至元18年再澎湖設置巡檢司,隸屬福建省同安縣,這是澎湖行政建置的開始,也是我國在台灣省內最早設立官治的 地方。
  • 明初時,由於人民遷徙大陸,朝廷廢除巡建司,澎湖遂成為海盜倭寇的巢穴。明天啟2年,荷人攻取澎湖,修築砲台,防守海道。4年,驅逐荷蘭人,荷人敗退後,轉而佔據台南。至明永曆15年,鄭成功收復台灣後,澎湖變成同金門島、廈門島,成為台灣的一部份。
  • 清光緒中日甲午戰爭,清師敗北,被迫簽訂馬關條約,臺澎割讓日本。民國34年,台灣光復後,澎湖正式成立縣政府。民國70年,馬公鎮改制為縣轄市。